Login

  admin@jianzhiduoduo.com

登录 |  注册 退出
南宫NG28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南宫28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

  南宫28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继2023年成功举办“和•合——中韩民间绘画交流展”后,吴文化博物馆作为苏州市中韩文化交流基地,联合驻上海韩国文化院共同举办又一中韩合作展览:“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

  一衣带水的中国与韩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工艺交流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朝鲜时期,或受中国明代家具文人美学思想的影响,韩国的工艺美术对于家具风格呈现出推崇诚勤之美,追求自然之美的趋势。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纸与造纸术传入朝鲜半岛。唐宋时期,韩国基于中国的造纸技术,改进并发展了本土造纸技术,约12世纪高丽纸作为贡物流入中国,其厚重、坚韧且洁白的特点也深受中国文人所喜爱。

  中韩两国工艺本身从古至今亦在不断碰撞、相互交融中形成不同的技术范式与风格取向,在探索新材料、再造应用场景和更新创作哲学中构建新的对话机制。

  本次“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集中展示了来自中国、韩国31位艺术家的105件/套工艺作品。参展艺术家不仅涵盖中国传统非遗工艺大师及青年传承人,更囊括当前韩国最受瞩目的工艺美术匠人和年轻艺术家。聚焦中、韩两国的工艺作品,展示以中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韩两国为代表的东亚工艺文化中所积累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

  日本学者柳宗悦认为,朝鲜白瓷的无名性、平凡性、无技巧之美让东方宗教哲学核心的“无”和“空”得以体现,自然渗透了匠人精神的产物。

  艺术家朴杓镇精心挑选合适的泥土和纯净水,同时精准调控窑炉内的高温火焰,确保每一步都符合他的创作意图。两个碗融合成一体,变成一个缸的过程本身就充满魅力。每次从窑中取出的月缸都呈现出意料之外的独特形态,给予艺术家无尽的喜悦。即便使用相同的陶土、精确控制碗边的曲率和窑内温度,每个月缸的形状依旧千变万化。

  早在朝鲜时期,韩国的工艺美术即出现回归民众审美意识的趋势。推崇诚勤、自然之美。其中尤以家具是最单纯、最朴素的种类,具有自然美和造型美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朝鲜时期对家具这一美感的追求或与中国明代家具受文人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关。

  但与中国明清时期家具陈设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局不同,韩国的住宅具有鲜明的“内部开放性”,其古建的空间特色也是以柱子为主轴形成建筑物,内外界限并不明确。物质(建筑)和非物质(空间)合二为一的无为之美带给艺术家新的灵感。

  韩国古建筑的内在性被艺术家以“无为的纯粹美”、“无心的淡泊美”和““无形的空间美”来诠释,这种哲学思想将工艺的本质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成“艺术家具(art furniture)”。

  瘿木是树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瘿结,冰竹纹围屏宝座采用999块稀有珍品,以榫卯拼攒成冰竹纹图案,取意恒久华贵。座面下接打洼束腰,后接内翻马蹄腿,底部以拖泥奠基,前置踏脚,扶手略低,背板最高,三者营造出三山五岳连绵不绝的磅礴之气。

  在博物馆的公共区域,自然光线透过玻璃幕墙和屋顶与作品相遇,玻璃色彩的变化与纤维结构的延展为原本属于观众休憩和社交的公共区域增添了灵动性,艺术品本身亦在观众的驻足与凝视中与空间、与人产生新的交互。

  艺术家金俊龙将晚霞、黎明、天空等自然元素融入到优美形态的作品中,并通过组合现有的有色玻璃,展现出自己独有的色彩感。艺术家运用玻璃工艺中的吹制和打磨技术,呈现出流畅形态与精致表面之间的绝妙和谐。

  艺术家李奎烘的作品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氛围,让人联想到黎明时分倾泻的银河,平静水面的波光粼粼,以及点缀天空的极光等画面。这些作品赋予了令人敬畏的自然形象和不断变化的生动感,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细腻观感。

  作品采用手拉坯与捏塑的制作方式,将中国龙元素作为装饰纽,庄严、肃穆。大胆使用饱和度高的颜色釉演绎出传统元素当代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龙彩瑞光”一词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艺术家片艺璘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石头、苔藓、花等自然元素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聚焦于自然不断变化的特性人类的生活。通过陶瓷的特性,片艺璘在坚硬的石头中创造空隙,并给那些脆弱的自然物质如草和苔藓赋予坚固和持久性的特征。在器物表面不断叠加多层泥土和釉料,并通过高温熔化原石和石头,创造出时间的层叠和偶然性的效果。

  马鬃是一种轻纤维,当马鬃紧密编织时,会形成独特的三维结构,稳固结实。韩国马鬃编织方法最初用于Sabanggwan(程子冠帽)的制作,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

  “细细的一缕马鬃变成了立体的形状”。艺术家Jeong Dahye将细薄的马鬃编织成具有现代感的作品。马鬃工艺利用轻盈且透气性好的马鬃编织,在朝鲜时代(1392-1910)被广泛用于制作韩国男性帽子(笠、宕巾、网巾等),同时也用于制作生活用品。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苏州湖笔是明代以来苏州地区的特色毛笔,其制作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需经选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刻字等 120 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2023 年,苏州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展览中苏州湖笔的笔头、笔杆等材质各不相同,以此呈现苏州湖笔在材料运用上的丰富性。

  韩国语中“纸”一词来源于古语中“저피(楮皮)”,“저”是来自于楮树,“피”为楮树的树皮,楮树皮需要通过潮备(조비)、潮解(조해)的过程变化成纸(종이),文字中蕴含了纸最根本的性质。以楮树皮作为植物纤维原料制作的纸,在韩国延续了1500至1600年。

  “渗透着光的韩纸”中蕴含着艺术家权重模的创作观。权重模的灵感来源于从韩屋窗户透进的光线,他专注于韩纸的透光性与光的协调。韩纸使强烈的光变得柔和,而这种光又仿佛让韩纸表面的纹理在人们眼前摇曳生辉。艺术家细致地折叠韩纸,形成直线图案,赋予作品以建筑元素为特色的造型美,通过这种方式既抵消又扩展光线,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立体的形态。

  艺术家朴成林探索自然对象内在的结构和秩序,并通过纤维的物理特性来实现。纤维的感官特质、可变形性、温暖属性以及材料的轻盈感和延展性,使其能够形成平面乃至立体空间,艺术家反复使用打结技术来控制作品的物理形状和规模尺寸,纤维特有的柔软和自然纹理被抽象和感性地解读。

  苏扇苏扇历史源远流长,明代苏州城郊遍布制扇作坊,名匠辈出,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苏扇制作集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技艺于一体,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而闻名,主要分为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别,题材丰富,做工精致细腻。2006 年,苏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折扇一面以青绿山水技法绘远山图,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河水清明如玉。扇骨十一档,竹制黑漆。大骨上宽下窄,采用螺钿工艺呈现江南水乡景致,画面近、中、远三景俱全,细致入微。

  苏州仿古铜器苏州仿古铜器历史悠久,明时便以“苏铸”而闻名。其采用传统失蜡浇铸法,结合雕刻、镶嵌、珐琅等工艺,制作精良、质量上乘,在形制、纹饰、铜质成分、制凿精工、皮色锈斑等方面十分讲究,大件气魄雄伟,小件小巧玲珑。

  桥耳炉双耳斜朝上立于口沿,因其耳如虹桥卧波而得名,故称桥耳炉,是宣德炉经典器形。此款桥耳炉造型雅致圆润,并搭配荷叶底座,端庄秀丽。

  韩国拼布韩国拼布,也称Jogakbo,与中国的百衲文化相似,早在朝鲜王朝时期,遵循提倡节俭和简单的思想,韩国人会将剩下的面料碎片拼凑成一个大型的Jogakbo。生活条件改善之后,Jogakbo也从最初御寒的功能性产物逐渐发展成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的工艺品,材料亦从无意识堆砌到有意识的选择。

  艺术家金琼希使用韩国传统拼布的锁边技法以及在韩服制作中常用的传统织物来表现清晨的景色。艺术家通过将小块布料拼接起来创作成一件作品,并特意解开边缘的线头,为平面作品带来立体效果。这件作品模仿黎明时分天空的蓝色,这种色彩充满了天空和大地的活力与生机。

  苏绣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其始于三国,宋元渐趋形成,明清走向成熟。苏绣通过运针将彩色丝线绣成图案,有设计、揩印、上绷、配线、刺绣等工序,涉及针法 9 大类 43 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精、细、雅、洁”的特点。2006年,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姚卓在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刺绣技艺创作逼真又虚幻的纤维碎片,将飞蛾视为第二身体,反思华丽表象下的与矛盾——我们似乎无法停止追逐,如同飞蛾迷失在蛛网之中扑闪着的翅膀,不适、迷失、孤独和恐惧,这些被肢解的翅膀作为华丽与勇莽的象征出现在作品中,以一种锋利而无声的质问,将所有深陷其中者带入到了一种纯然的内观和自省之中。

  用细腻鲜艳的丝线和精妙的苏绣艺术手法打造出花王牡丹盛开的美景,鲜艳绽放,华美动人。整幅作品不仅华美动人,给人以绝美舒适的视觉享受,更蕴含了富有和高贵的寓意,以及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与韩国的传统艺术中,云纹都是重要的纹样之一。作为一种“能指”符号,云纹纹样经过时代更迭形成了丰富的视觉面貌,但其基本指向吉祥如意这一文化意涵,在中、韩文化中是共通的。

  韩裔美国艺术家Sam Chung 通过陶瓷这一媒介,以韩国器物反映的普遍本质为基础,融合韩国、美国的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异质关系,并提出对新、旧事物重新认知的思考。云朵作为一种媒介,映射了Sam Chung拥有两个国家身份的境遇。作品中最突显的云纹图案是韩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纹样,承载着人类起源和实现愿望的美好寓意。

  仿苏州博物馆藏“元代雕漆镶银里如意纹碗”,由漆碗和银里两部分组成。漆碗为木胎,两面堆漆,外壁漆层为褐色与朱色交替重叠,雕刻成上下相交的云头如意纹图案。漆碗内镶银里,银里边与漆碗口粘合紧密。

  这件紫檀作品的题材取自宋代苏轼词《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材质选用珍贵的紫檀木料,因材施艺,采用“古建筑营造木作榫卯技艺”设计制作,精工细作而不失文人风雅。

  厚重的玻璃块中蕴含着漆与金不同材质间的和谐,展现出艺术家李奎烘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充满情感的韩国传统物件,并将其提升为艺术作品的成果。在光泽的映衬下,经过精细打磨的玻璃表面仿佛自身发出光芒,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中国和韩国是搬不走的近邻,也是分不开的合作伙伴。”中国非遗技艺与韩国工艺美术,同为两国工艺艺术的典型代表,历史发展环境与进程虽不同,但一直在交流互鉴中延续文化场域的互动互通,呈现出共通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表征,在本次展览“工艺的语言”中,希望两国能共同实现工艺强国的繁盛与发展。

  千年时光中,工匠的匠心与传承,不仅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结晶。在这场别具意义的工艺交流中,快来感受中、韩两国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吧!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400-123-7777

公司传真: +86-123-7777

电子邮箱: admin@jianzhiduoduo.com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