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admin@jianzhiduoduo.com

登录 |  注册 退出
南宫NG28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4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

  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4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2024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线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绍兴深入学习贯彻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关键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全面深化“五创图强、四进争先”,统筹把握“稳”与“进”、“立”与“破”、“内”与“外”、“点”与“面”、“谋”与“干”,扎实推进产业提档、项目提效、环境提质、民生提优等重点任务,推动经济运行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有力支撑,以绍兴的“稳”“进”“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一)构建全域全链创新体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走廊2.0版,全力推进鉴水、金柯桥、镜湖、滨海、曹娥江五大科技城建设。实施“一个产业链引进建设一个标杆性研究院”计划,打造十大标杆性共建研究院。高水平建设绍芯集成电路、鉴湖现代纺织、曹娥江新材料、浣江航空航天、艇湖新能源新材料、天姥动物医药六大实验室,推进清华大学光电子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5家,新增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家以上,提升先进制造业科技支撑能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3.5%。品牌化运营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R&D投入强度达到3.2%左右。

  (二)打造近悦远来人才高地。深化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杭绍临空人才合作创新区、诸暨“海归小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上虞“未来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标志性成果南宫NG28。实施顶尖智力集聚工程,集聚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各100名以上,海外人才总体到岗率明显提升。实施绍籍学子“回家计划”和市外学子“留绍行动”,深化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机制,新增就业大学生14万名、博士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2万名。落实《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迭代优化人才新政,滚动实施人才服务“十件实事”,高质量举办“人才周”等系列活动,开展人才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推动“增值式”人才服务十条落细落实,打造“年轻化、国际化、开放式”城市人才生态。

  (三)深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二级及以上优质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85%,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5%。深化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推进教共体和集团化办学省级试点区建设,深化“强校+弱校”“名校+新校”办学模式,共享比例达100%。优化优质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和自主招生办法,选树第二批普通高中分类办学试点学校10所。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育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争创中职“双优”项目。加快绍兴文理学院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启动一流学科培育计划,支持独立学院转设、职业院校升本,引导越秀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建设硕士授权单位。市级特殊教育现代化学校达100%。初中、高中、职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率达100%。

  (一)推进增值化改革迭代跃迁。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级试点,做强一站集成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企业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在园区、平台、工业大镇建设15个线项“一类事”服务场景和10个特色产业专区应用,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95%以上。

  (二)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推动“民营经济33条”落实落细。迭代完善“1+9”政策体系,推进政策早修订快兑现,深化落实“开门定政策”系列机制,广泛宣传解读,持续优化服务,提升企业获得感。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畅通市场准入壁垒投诉渠道,确保“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优化迭代“枫桥式”护企优商模式。持续推进“5·27爱企行动”系列活动,迭代“驻企服务”应用,完善问题需求处理闭环化机制,确保企业反馈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力争新增上市(过会)企业6家,辅导报会企业15家,新增股份公司12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构建“一网统管”城市管理体系,打造城市大脑“5感知+1报告”智慧能力。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推行“信用+执法监督”新模式。推进低(零)碳试点示范建设,深化排污权制度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完善跨区交易机制。强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全过程监督,确保3家差异化管控试点企业出成效,支持符合条件企业扩面。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持续推进企业“瘦身健体”,引导企业推进资产证券化,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REITs项目上市发行。

  (一)更大力度扩大外贸出口。深入推进“十业百展千企”拓市场攻坚行动,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确保全年出口增长8%以上、占全国份额保持稳定。办好柯桥纺博会等品牌展会,大力打造“国际会展目的地城市”。加快工贸联动,招引新能源汽车设计和组装制造、电池回收等出口导向型企业。

  (二)更大力度打造开放平台。迭代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本地集货仓、组货拼箱场,提升市场采购本地化水平。构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跨境电商”体系,建设30家海外仓,推动跨境电商出口100亿元、增长60%。加快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运作,力争服务贸易突破120亿元、增长30%。

  (三)更大力度招引重大项目。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专项行动,力争新增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加强国际投资合作,持续推进“丝路领航”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招引优质外企外商外资,力争新引进投资1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功能性机构(区域总部或外资研发中心)等外资项目10个,实际使用外资10.6亿美元以上。

  (一)聚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深化“10+2”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推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4个核心区、3个协同区建设,推进环杭州湾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绍兴现代纺织产业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再夺“浙江制造天工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提速壮大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电子化学品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模拟芯片制造基地、数字芯片封装基地,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推进软件产业发展“2515”行动,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12%,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空天信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增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15家以上,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面完成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集聚提升,高标准推进“绍芯谷”建设,争创腾笼换鸟全国试点城市。

  (二)聚力落地现代服务业“双重”战略。推动服务业“体系重构、优势重塑”,加快构建“432”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高质量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力争全市10家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营收均超百亿。推进130个以上、总投资超1000亿元、年度投资超350亿元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新增规(限)上服务业企业500家以上,培育省、市级服务业领军企业25家以上。持续深化“两业”融合,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3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加快深检集团华东总部建设。深入实施解放路“唤醒计划”,加快小吃、茶饮、酒吧三条特色街区建设,推进25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以“越惠悦生活”为主线,持续打造四季主题活动,推动老字号品牌发展。争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省级试点2个以上,力争新增县域商业体系省级示范试点1—2个。大力实施直播式共富工坊“百千万亿”行动计划。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

  (三)聚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外市场。加快推动分阶段施工许可、项目分期验收等10项具体举措落地见效。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和招投标制度,大力扶持建筑业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深化绿色建材国家试点和装配化装修省级试点。

  (四)聚力建设高能级战略平台。促进“2+6+N”平台梯度培育、整体提能。发挥滨海新区引领作用,高标准推进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等平台建设,推进上虞杭州湾经开区、诸暨经开区创建省高能级战略平台。深入实施新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平台争创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支持柯桥、嵊州、新昌、滨海新区争创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一)深化融杭联甬接沪。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杭甬“双城记”等重大战略,协同编制《杭州湾产业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大杭绍、甬绍联动合作事项范围,重点推进杭绍甬毗邻区域产业、交通、旅游、公共服务等跨区域深度融合。开工建设甬金高速绍兴段、诸永高速直埠至街亭段扩建工程、柯桥向前作业区曹娥江码头等项目,加快轨道交通二期及1号线支线、机场高铁绍兴段、杭州中环柯桥段、柯诸高速、329国道快速路二期南宫NG28、柯桥北环快速通道滨海延伸线一期等建设,做深杭甬运河二通道、杭诸市域铁路、鄞州至宁海高速西延(新昌联络线)等前期,加快构建“市域30分钟、杭甬30分钟、上海60分钟”交通圈。加快推进曹娥江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打造绍兴内陆水运港与宁波舟山港联动发展新格局。抓好镜岭水库、安华水库扩容提升工程等建设,推进甘电入浙环网建设。

  (二)提速市域一体融合。强化国土空间治理,科学指导“城市进级”之路。加快越城、柯桥、上虞交界区域融合发展,提高中心城市综合能级。支持并全力推进越城建设教育科技人才高地、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文旅融合发展高地,滨海新区打造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融合示范区,镜湖新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品质新区,支持并全力推进柯桥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地、转型升级示范区,上虞打造联甬接沪桥头堡、先进制造集聚地,诸暨打造杭绍都市区金南翼、新质生产力先发地,嵊新区域打造义甬舟中部战略枢纽。推动城镇组团式发展,统筹节点和片区开发,加快打造网络大城市。

  (三)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域创建清洁美丽绍兴,创建最清洁乡镇(街道)10个、最清洁村居100个、最清洁基本单元1000个,确保精细管理示范区南宫NG28、高标区、标准区分别不少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7.5%、22.5%、45%。聚焦城市主次干道、商业大街、车站、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周边等重点区域,建立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打造良好有序的市容秩序。推进传统民居区微更新,提升古城历史街区风貌与生活品质。新创建省、市、县未来社区64个,新挂牌6个省级风貌样板区,推进2个综合品质样板区试点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经济产业类项目82个。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0个,完成10个邻里中心建设,加装电梯200台以上,新建城市公园10个,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1300个以上。构建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新增绿地60公顷、绿道30公里,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市县联动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力争市级“清源杯”升四星。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和柴油货车排气治理,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落实断面水质反弹预警机制,确保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比例保持100%。加强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根据重点园区地下水详查结果开展园区风险管控。打好治土清废保卫战,积极推进新污染物试点,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96%以上。推进柯桥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

  (一)传承创新经典文化。研究好阐述好越文化、宋韵文化、大运河文化。实施绍兴考古“启明星”计划,实施千年古城城址未变的遗迹、遗址考古发掘和实证展示,深化宋六陵、南山、小黄山、亭山等遗址考古发掘,严格落实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持续推进阳明文化、黄酒文化、中国越剧之乡等8个首批浙江文化标识项目建设。加快古城申遗步伐,推动仓桥直街争创国家历史文化街区。

  (二)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建成运营绍兴博物馆新馆、绍兴美术馆,新增省级乡村博物馆20家以上,接续打造“博物馆之城”。全年送戏下乡1300场、送书下乡20万册、送展览下乡300场、文化走亲100场、街艺角演出200场,促进优质文艺资源下沉和全社会资源激活。实施文艺创作攀峰计划,打造5个以上具有广泛传播度、辨识度和美誉度的剧目,启动“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出台《越剧传承保护条例》。

  (三)加快文商旅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一廊三带”发展能级,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兰亭景区、新昌十九峰争创5A级景区,黄酒小镇、越剧小镇争创4A级景区,鲁迅故里·沈园等争创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加快陆游故里、越王城广场、若耶·铜谷小镇等项目建设,积极构建“1+3+X”水上黄金游线体系,加快打开展示江南水乡魅力新窗口。高质量办好重大文化节会、“名人文化年”活动,擦亮“古城过大年”“山阴城隍庙会”“宋韵文化节”等文旅IP。整合古迹遗存、非遗项目、乡村景观、场馆等优质文旅资源,打造10个具有辨识度的研学旅游基地。创建全国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全链条,深入开展“绍兴文旅消费季”“名城绍兴 越来越好”等宣传推介系列活动。培育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等级民宿等文旅消费增长点,全年接待游客人次7800万、旅游总收入450亿元,分别增长12%和15%以上,其中,过夜游客人次增长10%以上。

  (四)打造国际赛事之城。挖掘释放亚运场馆综合效应和赛事红利,制定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一馆一策”,做好亚运“后半篇文章”,完善“中国棒垒球之城”建设规划,推动羊山攀岩中心周边整体开发、打造“国际户外运动之城”。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聚力建设“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2.0版”,办好U23棒球世界杯、“水陆国际双马”、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中国摩托艇公开赛等品牌赛事,争取在国际体育组织引进、人才引育、政策创新、产业延伸、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市、县“一地一品”“一地多品”赛事格局逐步成熟。巩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创建成果,推动全民健身发展指数保持全省前列。

  (一)全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百千”工程,巩固提升“非粮化”整治优化成果,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9.8万亩、产量稳定在14.99亿斤以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提高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能繁母猪保有量保持在5.7万头左右,推进茶果蔬渔稳定生产。加快推进“鉴湖糯”黄酒专用糯稻新品种培育,积极推广新型农作制度,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以上,布局建设现代农事服务网络体系。新引进农业重大投资项目10个以上,新培育10亿元级产业链1条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深入推进智慧农业、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百千”工程,创建数字农业工厂10家、未来农场1家,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2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个。争创全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二)全力建设“和美越乡”。建设“和美越乡”精品村40个,争创省级未来乡村20个、金3A景区村2个以上,打造“和美越乡”精品片区6个,建成省级共富示范带2条,和美乡村覆盖率达40%以上,力争列入省“点亮乡村”试点20个以上。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收运和处置体系综合提升自然村覆盖率达到70%,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00个。完工1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94%以上。推进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深化农村供水共富提质行动,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260座,水质达标率95%以上。

  (三)全力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高质量完成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推进改革再深化再提升。探索强村公司星级评定和动态管理,因村制宜实施集体经济增收项目100个以上,全面巩固提升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别达到60%、40%以上。持续推进家庭农场培育提升、农民合作社提升壮大和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培育家庭农场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农创客1800名,培训乡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1.2万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低收入农户开展全覆盖监测和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构建“全龄友好”家园。积极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全国儿童友好城市,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和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围绕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科学布局,打造一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统筹“扩中提低”改革,深化九类重点群体精准服务,实施创业就业示范、百万家庭奔富、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建设等专项行动。

  (二)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持续关注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当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率100%,帮助1万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坚持系统治理,提升欠薪治理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聚焦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开展参保宣传指导,努力扩增参保覆盖面。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和城乡居民养老金保障水平,做好困难群体参保财政保障和兜底帮扶,户籍人口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9%以上,低保标准不低于1.4万元/年。巩固困难群众参保资助和救助政策,“浙里惠民保·越惠保”投保率达到60%,赔付率不低于90%。统筹使用好残保金专项调剂金和助残共富基金,力争五星级残疾人之家达10家以上、入驻人数突破3000人。完善公租房基本保障及保障性租赁住房补贴政策,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间)以上。

  (四)高水平建设“健康绍兴”。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绍兴医院)、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投入运行,开工建设站前医院综合体、省人民医院绍兴医院(二期)。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以上、市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谋划建设新一轮市级医学重点学科10个以上。深入实施“千名硕博”全球引才计划,实施绍籍名医回归工程和“家燕回巢”工程。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建设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5家。优化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布局,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稳步推进“15分钟医疗服务圈”覆盖。

  (一)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枫桥式”系列品牌创建。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做优政务热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信访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全面践行现代枫桥警务模式,系统完善共建共治共享警务共同体。健全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机制,体系化规范化打造一批享誉全国全省的义警、平安类社会组织品牌。优化治安环境,强势推进“雷霆”行动,严打电诈、侵财等民生犯罪,加强面上叠加巡防,完善智慧巡控体系,提升社会治安管控水平。

  (二)严守安全生产底线。统筹推进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建设施工、工矿、农业、旅游、城市运行、水上交通等9个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确保安全形势平稳。加快“141”基层治理体系贯通,高效嵌入基层网格。抓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筑牢综合防灾减灾防线。持续抓好平安畅通工程,排查化解“人车路企”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规范消防救援站点调度、管理、训练和救援机制。

  (三)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不良率、关注率控制在合理区间。强化“三债统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国企债务风险。加大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力度,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健全房地产市场风险排查预警督查机制,完善预售资金监管,推进保交楼专项借款和稳保基金提质增效,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加强外卖餐饮、小作坊等治理整顿力度,保障食品安全。探索药品监管创新,常态化做好网售药品质量监管,保障药品安全。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400-123-7777

公司传真: +86-123-7777

电子邮箱: admin@jianzhiduoduo.com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